时间:2024-12-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乡土人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脚下乡土满怀深情,对农村家园了如指掌,无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各级党组织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等项目,培养“土专家”,真正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以招引促落地,让乡土人才“流”回来。农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重要原因之一是无法吸引外来人才,同时本土人才亦外流严重。各级党组织应加强人才发掘、招引,落地方能生根。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建立完善的产业扶持体系,依托农业产业园、乡村观光旅游、种养殖示范、电子商务基地等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创业发展。强化政策引才导向,畅通回流渠道,加大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参与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政策扶持,引导本土人才在乡村舞台上大展身手。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以村(社区)为单元、行业为方向、业绩为标杆,通过对高级技能人才、农村种养殖大户、非遗传承人等各类人才信息进行调查摸底汇总,把乡土人才挖掘出来、固定下来。
以培育促提能,将乡土人才“育”起来。乡土人才有专业的瓶颈,也有技术的天花板,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完善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培育机制,为乡土人才抓能力突破。要“请进来”教,也要“走出去”看,在引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注重开拓大视野、大格局,引导乡土人才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技艺、经验,达到“为我所用”的目标,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结合。要“全方位”学,也要“划重点”钻,确保技能均衡发展与特长的精准突破,实现共性知识与个性能力的交叉互补,全力破解个性化难题、补足乡土人才的专业短板,真正让更多的乡土人才破“土”而出、发光发热。
以机制促保障,促乡土人才“留”下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级党组织要落实人才规划、管理制度和培养使用机制,充分信任、尊重、包容人才,赋予乡土人才自主权,确保其更好地扎下根,在农村工作中“开花结果”。要给资源、更要给空间,将乡土人才培养纳入整体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制定“一对一”挂钩联系服务模式,在乡村振兴、环境整治、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精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为乡村人才“松绑”,简化项目申报、立项、管理、考核等程序,把更多精力聚焦到农业技术攻关上。要加强人才服务力度,为外来人才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让引进人才能扎下根、长好枝、结出果。(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