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自2022年以来,建筑业进入了漫长的寒冬。行业的不景气让许多从业者感到迷茫,我们不禁要问:建筑行业的未来究竟是持续下滑,还是会迎来止跌回升?
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获取了一些日本官方研究报告并将其转换成中文。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日本建筑业现状的陈述,不掺杂个人观点;第二部分结合我国建筑业现状进行对比,并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MLIT)2023年12月发布的《建设业(技术人员制度)的现状》报告,日本建筑业的投资和就业情况呈现以下趋势:
日本建设投资额在1992年达到巅峰,为84兆日元;2011年跌至谷底,仅为42兆日元,约为巅峰时期的47%(经通胀调整)。到2023年,投资额回升至67兆日元,相当于1992年峰值的71%(经通胀调整)。
建筑业就业人数从1992年的618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493万人,2023年为479万人,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就业人员平均年龄较1997年增长5~10岁。
“建设技术人员”(包括工程设计人员等)从2002年的27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37万人,数量相对稳定有所增长。
2022年,日本建筑业新增就业人数约22万人,比2002年减少了六成,从整体趋势可以看出行业吸引力的显着下降。
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显着低于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教育水平对从业者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50%下降到42.5%。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离职率基本保持稳定,为30%。
监理资格证持有者数量在2001年(平成13年)之前增长迅速,此后趋于稳定,长期保持在70万人左右。然而,持证者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显示出明显的平均年龄增长趋势。
日本: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可归属私人所有,因此城市最繁华的街头也有可能看到破败的老旧私人住宅。
日本是“一超多核”的城市体系,东京大都市圈(包含东京、千叶、埼玉、神奈川等地)集中了日本1/3以上的人口和经济。
中国是“四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高度发达,西部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子图3说明:日本数据为1976~2023年建筑业数据,我国为2001~2024年,横坐标我国2021年对日本1996年。日本数据来源为报告提取,我国相关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
如果观察日本行业高峰与人口高峰的关系,我们似乎可以合理推测万科在2018年喊出“活下去”的原因。
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相较日本更剧烈的上涨和更剧烈的下跌趋势,或许当前行业所面临的困难超过30年前的日本;
行业收缩时,从业者退出速度慢于市场收缩,人均产值下滑更快。由于企业支出中刚性部分的存在,假设收入下降30%,员工薪酬收入有可能下降得更多。
日本建筑业从1976年到2021年经历了25年的高速增长、20年的快速下滑,以及接下来的15年缓慢恢复。中国建筑业的趋势也可能以十年为界地缓慢变化。
日本过去20年,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几乎未变,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员的入行门槛高,退出行业的沉没成本较大。
日本建筑业29岁以下从业者仅占12%,而55岁以上占比高达36%。中国建筑业同样面临类似的老龄化问题,随着行业收益的下降,各大院校建筑、土木等专业报考遇冷。
日本建筑业的投资谷底出现在2012年,与从业者平均工资的最低点一致,这表明行业投资活力直接影响从业者薪资水平。
一般而言,从业年龄的增长通常伴随着收入增长。然而,在建筑业中,尽管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持续上升,但收入增长幅度却明显落后。可能你年龄上去了,收入却没上。
在某些市场中,由于需求大幅减少导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企业不断削减价格和利润,直到行业中出现大规模破产或退出(“流干最后一滴血”)才能实现新的均衡,这种过程又称创伤性均衡(Scarring Equilibrium)。如果行业持续下行,这个情况将会普遍存在。
如果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轨迹与日本类似,也有一个好消息:日本建筑业投资的最低点仍保持在高点的50%左右。换句话说,即使身处于行业寒冬,行业整体规模仍然可观。
回顾2022~2024这三年,就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如果你在2022年问我困难会过去么?我会坚定地说困难只是暂时的;2023年我会说再忍忍,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而2024年以后,以上这些连我自己都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