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是实现产业兴旺。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竭力做大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将乡村特色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构建新引擎、开辟新途径。
“土特产”根植于农业特定资源环境,承载厚重人文历史,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等特征,品牌效应和市场先发优势明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彰显地域特色,挖掘农业多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培育乡村产业集群,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能。要牢牢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充分挖掘各类农业资源,坚持农林牧渔并举,不断培育新产业、打造新动能。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平台。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利于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路径。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也是优化和完善乡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二者具有正向关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实现农业发展效益最大化。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新载体。重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能更好地发掘农业和乡村的多重价值,推动农业与旅游、农业与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创新引领,瞄准消费需求的重大变化,努力将“土特”产业打造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涵养绿水青山的生态产业,共享发展红利的金牌产业。
夯实特色产业建设基础。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建、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优质“原料车间”,打造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产业特色化。以防止品种退化为重点,强化品种培育等工作,确保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品质特征基因延续下去。引导生产主体诚信种植、养殖,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确保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特别是品质的特殊性不变。
延伸特色产业链。鼓励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强强联合方式,组建一批引领牵动强、辐射示范强、综合效益强的头部龙头企业。引导农业科研单位与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合作,大力研发生产功能食品等未来产品,增强带动农业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充分发挥我省“土特”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强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精深加工,推动融合发展,叫响做大一批“黑土优品”和“九珍十八品”等龙江土特产品牌,打造土特产业发展新高地。
打造一批土特产品的“金标准”。坚持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围绕“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土特产品发展,适应新消费需求,完善一批“安全标”,制订一批“优质标”,探索一批“营养标”,构建“五星级”标准体系。强化主体责任,确保我省土特产品的品质特性。抓紧研订我省一些名优土特产品的保护机制,强化原产地保护,切实维护“地标”声誉。
打造一批独一无二的土特优势产品。以寒地果蔬等“黑土优品”和山特等“九珍十八品”产业为重点,运用现代科技,深度开发特色农产品,打造独一无二的优势产品,切实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注意引导企业细分目标市场,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多元化、差异明显的产品,拓展土特产品开发的新领域。
叫响一批龙江土特产品大品牌。以“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优势土特产品为重点,深挖和扩展我省文化资源,打造一批龙江经典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乡村新业态产品。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展会、短视频、场景体验等,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进校园、进机关、进车间。用好实体店、专卖店(柜)等线下渠道,拓展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广泛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实现更高品牌溢价。
培育土特产业融合新模式。引导各类主体将“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优势土特产品的产能优势向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方面延伸,大力推动“特色+保健”“特色+医药”,促进特色农产品向医疗保健领域延伸拓展。推动特色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引导农户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特色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果村”“花村”,推动土特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服务与发展研究中心,本文系省社科规划课题“大食物观视域下我省现代农业振兴的策略重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