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线列战术“是个啥士兵们真的愚蠢到站着不动让人打?

时间:2024-02-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观赏欧洲17世纪的战争电影,常常能够目睹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两军对峙,相隔一段距离,整齐排列的队形中,步兵依次进行齐射,一排完成射击后后退,下一排跟进,如此循环直至其中一方溃败,这就是17世纪欧洲战场上着名的“线列战术”,或戏称为“排队枪毙”战术。对于这种似乎伤害自己更多的战术,许多人难以理解,士兵难道真的会傻到站在原地让敌人射击吗?本文将为您解开这个谜团。

  公元10世纪,中国宋代首次使用火药,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然而,火药在东方的应用并没有迅速改进,直到14世纪的欧洲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起初,欧洲人仿制中国的火器,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火器得以迅速发展,制作工艺得到提高,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武器。这导致了传统的军事结构的改变,步兵成为了军队实力的主要标准。在多次战争实践中,指挥官们发现紧密排列的步兵队形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于是“线列战术”开始崭露头角。

  初期的线列步兵只占军队的一小部分,因为最初的队形并不紧密,每次开火后,步兵需要躲避来装填子弹。然而,17世纪的子弹需要分别填装弹丸和火药,而战场上的变化万千,步兵每开一枪都要面临敌人的冲击,队形很容易被冲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队伍排列得越密集,射出的密集子弹的命中率越高,对抗敌骑兵的能力也越强。17世纪中叶,线列步兵的枪口上装备了刺刀,这使得他们可以在远程攻击和近身搏斗之间自如切换。在这强大的攻势下,骑兵最终无法抵挡,线列步兵成为了欧洲陆军的主力步兵。到18世纪末期,线列步兵已经成为欧洲战场的常见景象。

  然而,线列战术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崛起与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火器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与其他兵种的淘汰有关。传统的冷兵器时代的弓箭手和骑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让步兵队伍更显突出。因此,线列战术的出现在当时的军事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17-18世纪欧洲的军队规模相对较小,参战人数一般不超过5万人,但当时的火器射程并不远。初期的火枪,无论是火绳枪还是后来的燧发枪,其射程都较短。英军要求射击距离为18米,有时甚至要求士兵能够“看得到敌人的眼白”才能开火。因此,为了在受限的射程内形成有效的火力,步兵被迫集结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排队成列成为唯一的选择。此外,当时的火枪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装填到射击,枪口晃动无法避免。再加上当时的枪械工艺较差,子弹在枪管中轻易偏离轨道,使得火器的命中率相对较低。因此,通过多只火枪齐射形成的“弹幕”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战术。

  对于很多人而言,线列战术最难理解的地方在于,为何要集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庞大的目标,让敌人射击。然而,战场上的实际情况远比表面看起来的复杂。当时的火枪使用的是黑火药,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烟雾。此外,火炮在战场上也广泛应用,产生更多的烟雾。士兵的踩踏还会扬起尘土,使得双方在战斗进行的几十分钟内就已经看不到对方在何处。在迷雾中进行射击,因为能见度低,敌人可能根本无法准确锁定目标,而只能根据火枪的声音和烟雾判断敌人的位置。因此,排成一列的步兵在迷雾中形成的火力更容易压倒敌人。

  考虑到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包括火器装备的不足、战场烟雾的影响、士兵的心理状态等因素,线列战术在当时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是可以理解的。

  总结来看,线列战术的出现与发展,既受制于当时火器射程的限制,又因为密集的队形能够形成有效的火力。在战场环境复杂、火器射程有限的情况下,步兵只能通过提高人数和队列密集程度来弥补火器的不足。尽管这种战术让步兵显得被动,被人戏称为“排队枪毙”战术,但它在当时的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