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马背法庭”行走在黄河源头

时间:2025-01-1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高山牧场,在群众家门口,或是席地而坐,或是几张桌椅,简单的陈设却调解化解着一桩桩老百姓的“心头事”,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人民法院“马背法庭”巡回办案人员日常工作的线日,曲麻莱县人民法院干警接到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案件的当事人才某与名某为朋友关系,2024年3月名某从才某处借款16000元,并承诺约定时间将欠款一次性结清,可到了约定时间才某多次向名某索要该款项未果,面对这样的困境,才某无奈只得将名某诉至人民法院。

  考虑到两位当事人都为牧民,长期在牧区放牧,本着减少当事人诉累的原则,了解基本情况后,巡回法庭业务骨干立即驱车前往秋智乡处理案件。

  到达现场,调解员西然拉毛对案件进行了详细调查,听取了才某与名某的微信语音聊天记录,查看了借贷合同,并对才某、名某双方进行了单独谈话,解释了相关法律条款。经过几轮深入的沟通和协商,名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将尽快偿还债务,在曲麻莱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音视频调解记录和干警的监督下,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一致,并签属了调解协议。

  此时,天色已晚,才某为法院干警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激动地说道:“谢谢你们,感谢你们帮我挽回了损失,我相信法律,相信你们!”

  曲麻莱县幅员面积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平均海拔4500多米,县域面积5.24万平方公里,部分村社交通路况差,驱车几百公里,骑马几个小时,往返一两天是常有的事,基层牧民群众在解决矛盾纠纷、开展案件诉讼时极为不便,立足县情,曲麻莱县的“马背法庭”应运而生。

  多年来,曲麻莱县人民法院本着“让法官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初衷,实现“群众在哪里,法律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让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足不出户也能够享受法治阳光。

  曲麻莱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达青说:“现如今我们依然保留使用马匹,甚至步行的方式到牧民家中了解案情,并依托赛马节、虫草采挖节、大型传统民俗文化节,深入偏远牧区山间草场,坚持就地受理、就地调解、就地开庭、就地宣判、就地执行,将法庭设到矛盾纠纷的第一现场,充分发挥诉源治理的社会功效,切实解决执行难题。”

  正如达青所说,曲麻莱县人民法院组织业务骨干针对直接查控财产困难、双方当事人矛盾纠葛较深的案件赴距曲麻莱县城较远的乡镇开展了“马背法庭·曲信于民”巡回执行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曲麻莱县法院副院长彭措达杰说:“距离县城500余公里的驻格尔木市昆仑民族文化村是玉树州惟一的跨地区三江源生态移民村,一直以来,当地群众由于路途遥远、诉讼成本高、语言不通等因素,导致移民村群众诉讼困难,执行困难、诉讼成本高的问题长期存在。为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院组织开展了巡回执行活动,共接待审理案件31起,调解16起,当场给付6起,释法明理不起诉9起,找到长期失联当事人5人,帮助当事人网上立案2件,主要涉及劳务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代牧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抚养费纠纷等案由,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1957年,玛多县人民法院成立之初就成立了“马背法庭”。巡回法庭的的法官经常带着干粮,骑着马找到当事人,就地审理案件。[详细]

  时代变迁,如今,随着经济、交通和技术发展,“马背法庭”的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延伸——从马背到车载,从指尖诉讼到掌上办案……“马背法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创造新形式,注入新内容。[详细]

  清晨,郭生智把办公用品及帐篷、睡袋、防潮垫、衣物、锅碗瓢盆等打好包,这是他每次前往牧区巡回办案前要做的准备,二十几年来已烂熟于心。[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