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移动发布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

时间:2025-01-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0月12日,在第12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动发布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并推出30款自研行业大模型。

  本次发布的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是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的最新研发成果,模型四大功能显着提升:一是长文本智能化解析,支持超十万字的文本理解,从多份文档中自动分析提炼关键信息,准确解析信息背后的核心观点,最终实现图文并茂、逻辑严谨的专业报告,可高效提升信息处理及决策效率;二是全双工语音交互,支持多种方言翻译,用户随时打断的情况下也可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精准解答用户问题,智能识别客户意图和情绪,生成个性化回复,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及个人助理等场景,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及服务体验;三是视频与图像处理的双重飞跃,通过少量提示词即刻创作出高质量、高清晰度、高创意性的图片与视频,对于细节的精准捕捉、复杂的视角构图、光线与光影的准确运用、东方美学的理解表达可媲美专业级摄影水平,让创意触手可及;四是结构化数据的深度洞察,支持大规模多类型结构化数据分钟级处理分析,具备复杂数据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全面支持分类、回归、预测、异常检测等行业领域典型任务,在零样本或少样本情况下即可实现跨域应用,服务复杂系统智能化,为业务决策提供前瞻性依据,推动产业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些优秀能力的背后,是中国移动的特有技术积累。一是自主创新,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是以长期深厚技术积累为依托,自主训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了大模型数据构建、预训练、微调、推理等全链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二是全栈国产化,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是基于万卡国产算力集群和国产算法框架训练的全栈国产化全模态基座模型,适配了11个厂家17款国产AI芯片,支持模型在异构芯片间的平滑转化和续训;三是体系化AI原创技术,面向日益丰富的智能化业务需求,依托算力网络禀赋优势,在开放环境中可实现AI能力的灵活高效配置、调度、训练和部署;四是复杂系统智能化能力,对于通信、能源等重点行业的关键生产、管理、运营环节,可深度理解复杂业务逻辑,将智能与行业应用进行有机深度融合。

  为促进国民经济智能化转型升级,基于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中国移动深入金融、交通、能源、制造等10+个行业,全自研30+横跨多领域的行业大模型,推动基于大模型的规模化行业应用蓬勃发展,加快形成面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赋能辐射圈。目前,九天海算政务大模型已与黑龙江合力打造全国首例政务领域综合搜索平台;九天医疗大模型已在协和医院、广州120等龙头机构落地部署。同时,中国移动正与中国石油联合打造昆仑大模型,助力能源化工行业AI+转型。

  九天善智多模态基座大模型及30款自研行业大模型的发布不仅是中国移动在构筑经济社会智能化引擎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更是加速了“AI+”战略在各行各业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中国移动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李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