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地评线】透过“新词”看改革决策要多些“听而善纳”

时间:2024-10-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召开决策咨询座谈会、论证会,针对特定问题成立调研组……现在,决策之前积极主动“问计专家”,已是常态。这其中,有不少取得积极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相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有的“问计”尽管邀请专家的声势不小,但常常走个过场就没了下文;有的对专家意见缺少“兼听则明”的态度,把“问计会”开成了“一言堂”。再比如,由于部分专家在提建议时不够专业,甚至时常背离常识,引发公众反感,以至于有的网友发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调侃。这说明,鼓励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还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更好服务和支撑公共决策,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流程标准,强化全过程管理,营造人尽其才、富有活力、风清气正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环境。决策事关发展前景,事关公共利益,兹事体大,影响深远,必须审慎科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当前,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的复杂性明显上升,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常常超出决策者预期。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专家学者的强大智力支持。面对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领导干部个人能力知识客观上存在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让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要让“专家参与”成为公共决策的前置程序、必要条件,而不是可有可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形式。公共决策在拍板之前问一问专家的意见,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自觉,成为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甚至成为一项铁的纪律,不能成为可有可无、时有时无的摆设。要完善相关激励、保障和监督制度,为专家提供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和渠道,鼓励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并使之成为一种良性、常态化的公共文化。

  专家参与是为公共决策服务的,不是为了图个热闹、走个形式。在组织专家参与上,必须遵循规律,尊重科学,讲究方法,比如,在专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专家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让专家团队更强大、更合理;在组织方式上,是一对一的面询,还是群体座谈式的研讨,是全过程邀请专家参与,还是到一定时候再邀请专家介入,等等,都要认真研究。研究表明,决策场景中的知识供需结构、价值共识程度,是专家决策影响力的关键作用因素,这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完善专家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办法,才能提高专家参与决策的实效性。

  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应形成闭环,也就是说,专家建议不仅要“善于听取”,还要“听而善纳”“纳而善行”。说到底,专家意见不是公共决策的“附属品”,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不是专家建议提了多少条,而是这些意见和建议有没有被听到、被采纳,对决策有没有实质性帮助。就这个意义而言,找准专家在公共决策中的角色和定位尤为重要,而这需要决策者、专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也应尊重专家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对于正反观点应该理性讨论,而不是动辄陷于情绪化、极端化的无端争吵之中。如此,“专家建议”才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为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