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全球首台20MW级蒸发冷却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MWh全钒液流电池共享储能电站正式投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自然》和《科学》?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也是刘筱敏委员过去20多年一直研究的课题。
刘筱敏认为,《自然》和《科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汇聚了全球优秀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领了科学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与之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较弱,表现在对国际成果的吸附能力不强、国际传播渠道不强、数字出版能力有待提高等。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应具有汇聚全球优秀资源、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刘筱敏告诉记者,要做到这一点,集约化生产、集群化聚集、集团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期刊出版分散,单体规模小,平均一个出版单位出版1.7种期刊。而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集团旗下期刊数分别有3000种左右。
“国际一流期刊,无一例外都依托于自建或加盟的集团服务平台,其中完整的出版流程、清晰的版权规则、一定规模的期刊数量、深度的知识服务是保持一流期刊生命力的基本条件。”刘筱敏说。
刘筱敏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不仅要提高数字出版能力,更要为国家创新能力提供知识创造、汇聚与传播的环境,提升期刊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让期刊回归服务、引领科学发展的本质功能,引导出版机构集团化发展并到海外布局,参与国际竞争。
集团化、数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同方股份董事长韩泳江委员给出的打造国际顶级期刊的建议。“应加强政策引导,做大做优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打造一流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化和整合传播,以市场化运作增强国际影响力。”他说。
此外,韩泳江还建议改革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不能过度依赖SCI、唯影响因子等指标”。
“顶级期刊背后一定有顶级的科学研究、顶级的研究成果和顶级的人才团队支撑。从我国现在的科技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到了能够出现且应该出现顶级期刊的阶段。”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委员表示。
“要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顶级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愿意投在国内科技期刊上。”方向建议,一流国际科技期刊建设要重视差异化发展,同时还要支持并大力发展英文期刊。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国际一流学者发表的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吴宏伟也提出,一定要重视英文期刊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全链条参与我国顶级期刊建设。
“很可惜,作为科技期刊出版大国,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自然》和《科学》那样的国际顶级期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宏伟委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国内期刊与国际顶级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响力上。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自然》和《科学》?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也是刘筱敏委员过去20多年一直研究的课题。刘筱敏认为,《自然》和《科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汇聚了全球优秀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领了科学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与之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较弱,表现在对国际成果的吸附能力不强、国际传播渠道不强、数字出版能力有待提高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应具有汇聚全球优秀资源、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刘筱敏告诉记者,要做到这一点,集约化生产、集群化聚集、集团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期刊出版分散,单体规模小,平均一个出版单位出版1.7种期刊。而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集团旗下期刊数分别有3000种左右。“国际一流期刊,无一例外都依托于自建或加盟的集团服务平台,其中完整的出版流程、清晰的版权规则、一定规模的期刊数量、深度的知识服务是保持一流期刊生命力的基本条件。”刘筱敏说。刘筱敏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不仅要提高数字出版能力,更要为国家创新能力提供知识创造、汇聚与传播的环境,提升期刊服务全球学术交流的能力,让期刊回归服务、引领科学发展的本质功能,引导出版机构集团化发展并到海外布局,参与国际竞争。集团化、数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同方股份董事长韩泳江委员给出的打造国际顶级期刊的建议。“应加强政策引导,做大做优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打造一流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化和整合传播,以市场化运作增强国际影响力。”他说。“对新兴学科和产业,特别是前沿交叉学科,在期刊的设立和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韩泳江说。此外,韩泳江还建议改革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不能过度依赖SCI、唯影响因子等指标”。“顶级期刊背后一定有顶级的科学研究、顶级的研究成果和顶级的人才团队支撑。从我国现在的科技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到了能够出现且应该出现顶级期刊的阶段。”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委员表示。“要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顶级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愿意投在国内科技期刊上。”方向建议,一流国际科技期刊建设要重视差异化发展,同时还要支持并大力发展英文期刊。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国际一流学者发表的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吴宏伟也提出,一定要重视英文期刊建设,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全链条参与我国顶级期刊建设。(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03-10 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