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心有所愿_孩子_大学_Day

时间:2024-02-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又到过年的时节,公众号新年作文也如期和各位见面。一年到头,有喜有忧,总结起来,难免有些话中听,有些话就不中听。近些年,不中听的话说的人听的人都越来越少了,这未必就是进步的表现。还记得小时候过年,大人们最爱说的口头禅就是“大过年的... ...”,此话一出口,人顿时变得大度和宽容起来,纵有千般纠结,都可先放下,过年要紧。考虑到口罩三年,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可以放开心情去过的大年,因此今年我也换个角度,就说说这个“心有所愿”吧。

  这一年,团队在培养孩子这个伟大的事业上取得了不小成绩,新生小孩、新上幼儿园、小学、考上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加起来整整一个小班。这一年,家里小孩也从初中顺利地卷进了高中,他们好多课程都不走常规路,早早地学完,要剩下足够长的时间去刷题,周有周考,月有月考,成绩在APP里随时可查。如今的小学、初中、高中,就像一台台强大的机器,拼命把孩子培养成标准的解题产品。任何学校、老师、家长,都无能为力,只能陪孩子一起去适应。很多家长都说:等孩子上了大学,就好了。其实,我就在大学教书,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眼下的大学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而创新追求的是非标准答案。加上AI快速发展已成趋势,在AI时代,相比解答问题,提出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进大学前只会做标准答案,则木已成舟,很难适应创新能力的学习。

  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去网上搜索,得到两个权威发布数据: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而2023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新生孩子已远小于高校的容量!是否我们可以这么判断,如果我国的高等院校不大批倒闭关门,若干年后,国家是不是有能力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大学?如果是,希望有关部门早点明确态度。

  我们该不会担心,如果大家都上大学,谁去当工匠?谁去打螺丝?谁去送外卖吧?看看眼下,从事这些行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不在少数。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升级,未来简单的打螺丝总会被机器人取代,开网约车送外卖也一定需要操控智能设备。全民上大学,应该是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有一个观点根深蒂固,说是否上名校,以后工作和待遇有天壤之别。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功利思想。最近看到网络消息,说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要远比专科生差,我想,这也许就是社会对“死卷解题”和有“一技之长”的态度。而无数因为卷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发生的悲剧,则早已到达触目惊心的地步。其实教育的本质和最大价值,在于让孩子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养成积极快乐的人生观。是时候大声疾呼了:眼下许多不想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做法,恰恰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如何对待孩子,关系民族的未来,更是国家的责任。但愿孩子们早日停止卷答题,但愿教育回归因材施教育人之长,愿所有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节日期间,恰巧陪孩子和老人去了医院,深感看病尤其是孩子和老年人看病之艰难。人人都会老,人人都会病,这是自然规律。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中国未富先老,人口面临快速减少和老龄化双重压力。一个成熟的社会,对待生老病死,应该有成熟的、严肃的机制。看看拥挤不堪的医院,看看稀缺而昂贵的养老资源,看看那些老无所依、病无所治的群体,我们就应该明白,社会还应该做多少真诚的努力;看看当今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各种坑蒙拐骗屡屡得手、日益猖獗,我们就应该明白,我们为老年群体提供终身学习、社交、锻炼、康养的需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已经老去和正在老去的这一代人,是饱经磨难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如果说今天的中国还算像模像样有所进步的话,全靠这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无私奉献。如何善待今天的老人,既关系中华美德的传承,更是国家和全体社会的良心所在。但愿我们的父母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因为当老师的缘故,我所接触到的人群永远都是那么得年轻。我一直坚信,只要社会大势向前,一代人就会更比一代人强。尽管如此,当我努力地排除了年龄代差的影响,仍然对当下的青年人抱有不少的担忧。大约二、三十年前,尽管当时条件艰苦物质贫乏,但那一代年轻人目光闪烁、意志坚定、勇往直前,也正是在他们的手里,国家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观眼下,青年人中心理亚健康、三观不正、缺乏目标与追求,或干脆躺平的人是越来越多,不恋爱、不成家、不生孩已经成为一种亚文化,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和父辈们的最大担忧。

  然而我们不能去责怪,因为青年人什么样,是我们培养教育和引导示范的结果。当社会越来越讲究关系而不是公平公正;当空洞的道德说教而不是法治精神得到倡导;当生活压力巨大,青年人为生活所迫被迫盲目内卷而不是良性竞争;当明星效应一夜暴富而不是价值创造得到推崇,和太多的物欲纵横和巧取豪夺;凡此种种,都是这个社会应该承担的主流责任。

  但愿未来更加公平正义,给每一位奋斗者以应有的回报;但愿未来恪守法律,严格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利财产与人格尊严,提供更多公平的上升通道;但愿社会花更大的力气去爱抚保护弱势群体,让社会更和谐,实现真正的共同进步。

  2018年2月春节,我写下了第一篇公众号新年文章《只有明天,才值得我们点赞》,同年4月,米国正式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举国哗然。三天后,科技日报梳理了我国35个被卡脖子的高技术领域,“脖子保卫战”正式开打。5年过去了,不少认线个领域,发现仍然处于被卡脖子状态的领域已经寥寥无几。更让人惊喜的是,我们似乎还能卡别人脖子的领域,竟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其实早在2001年,我的团队就正式遭遇了国际卡脖子式的技术封锁,但我们敢于迎接挑战,最终后来居上,在21世纪丝绸之路保卫战中一锤定音取得领先,耗时也恰好是5年。其后的2010年,我们在另外一个技术领域发起冲锋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用时竟不过3年。无数事实表明,只要有方向指引,中国人是敢做事,能做事,并做成事的。

  但难就难在要有正确的方向。当基因组成为生命科学的方向,中国很快就变成了基因组科学的大国;当ChatGPT成为AI的方向,中国瞬间就诞生了无数还算不错的大模型;当马斯克制造了第一台现代电动汽车,短短数年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成席卷之势。在为这些进步而倍感骄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中国的创新步入第一方阵,当前面再无领路人,我们的速度就会慢下来,国家倡导的“颠覆性”创新,也是举步维艰。这是当下中国创新创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说到底,我们创新创造的底层逻辑和思维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从批判精神,到科学逻辑,再到创新方法论,都是我们需要恶补的基础课程。甚至在创新创造中不唯权威和传统,始终坚持客观公正,一切实事求是,都还有相当的距离。

  但愿我们能从教育抓起培养创新人才,从科普做起弘扬科学精神;但愿我们真正重视创新生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机制;但愿少干几个铁公机项目(人口基数掉头向下,则有过剩风险),再多一点资源投向创新。愿我们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阔步迈向更多的无人区!

  一年来,丝国传奇团队辛苦了,小伙伴们辛苦了!感谢大家的坚持与奉献,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此时,当我以“心有所愿”为题问AI,它有句话居然打动了我:“或许,心中的愿望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期盼是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难得龙年,为了沾点龙气,还是说点吉祥的话语。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