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精准发力推动脑机接口產业破局

时间:2025-04-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脑机接口作為国家重点发展的未来產业,正加速从实验室迈向產业化。目前,我国脑机接口產业已初具规模,但仍面临技术瓶颈、人才缺口、伦理争议等多重挑战,亟待聚焦靶向技术攻关、產教融合育才、资本赋能增效、标准体系构建等环节精准发力,依托创新生态协同释放创新效能,实现產业破局。

  近年来,脑机接口產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24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於推动未来產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在脑机接口领域打造创新标志性產品。在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中关村论坛上,脑机接口產业联盟正式发布“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构建了涵盖技术、產业和标准化的行业行动框架,推动脑机接口產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脑机接口產业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在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术上实现了多点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例如,在侵入式方面,復旦大学团队研发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有望助力瘫痪者运动能力恢復。在半侵入式方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研制的“北脑一号”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成功实现三例柔性高通量无线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在非侵入式方面,华东理工大学基於混合现实的脑机接口系统实现对四足机器人的稳定控制。

  二是產业化初具规模。中国电子信息產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為32亿元,同比增长18.8%,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55.8亿元,增长率為20%。此外,脑机接口產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构成错位发展结构:京津冀地区聚焦研发创新和生态构建,先后研发“北脑一号”、双环路协同演进系统等成果﹔长三角地区瞄准產品化及临床应用,在脑电採集康復训练和药物成癮治疗设备等方面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珠三角地区重视產业链构建,聚集眾多脑机接口企业,涵盖上游核心软硬件、中游脑机接口系统和下游应用场景。

  三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北京、上海先后发布脑机接口產业培育与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与產业集聚目标。《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原始创新与產业链协同,力图在2027年突破接口电极、芯片和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并在2030年初步形成產业生态体系﹔《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產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则强调在2027年要实现5款以上侵入式/半侵入式產品完成临床试验,2030年脑机接口產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随着政策密集出台,我国脑机接口產业进入由“实验室攻关”向“產业化落地”的转型关键期。

  一是技术攻坚有待突破,系统可靠性仍需提升。我国脑机接口领域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非侵入式设备受制於微弱脑电信号与大脑復杂神经活动的干扰,在大规模临床试验前,脑电信号的採集和解码精度等问题仍需突破。侵入式设备在生物相容性、长期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难点痛点,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高端人才储备不足,跨学科培养体系待优化。美国以《加强海外关键出口国家框架法案》(ENFORCE法案)实施技术封锁,限制脑机接口领域对华技术交流,加剧高端人才获取难度。脑机接口涉及神经科学、材料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整个產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都需要跨学科復合型人才的支撑。从学科培养上看,目前仅天津大学开设了脑机接口专业,保守预计2030年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超20万人,脑机接口的人才培养供给任重而道远。

  三是產业成本高、风险大,企业存续压力仍突出。脑机接口產业的临床试验成本、车间建设成本和研发成本较高,单一產品从投入到落地至少需要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较长,较高的门槛导致国内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截至2024年底,累计存续在业企业数量仅300余家。前瞻產业研究院《2025脑机接口產业蓝皮书》显示,近3年產业投融资规模逐步下滑,不利於產业集聚和快速发展,适合长期耐心资本投资。

  四是伦理监管框架亟待完善,数据隐私体系尚需健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於2024年相继发布《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和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但是尚未出台对应法律文件和具体细则,对输入输出接口、脑信息编解码等关键技术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尚未有相关监管框架,对於脑电数据的归属权及使用边界仍存在模糊地带。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当立足產业发展优势,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培育復合型人才,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加快构建标准体系,推动脑机接口產业创新发展、良性循环。

  第一,靶向需求攻关,技术创新突破。可围绕高密度柔性电极、低功耗芯片研制以及解码算法提升等重点技术领域,优先布局医疗康復和工业控制应用场景,设立国家级专项研发基金,以全力支持脑机接口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场景应用。加强產学研支持力度,根据企业脑机接口技术需求,罗列关键技术攻关清单,採取“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多种合作模式组织研发。

  第二,学科交叉筑基,產教融合育才。支持重点高校设立脑机接口交叉学科,构建覆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的课程体系,配套建设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推动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制课程、產业导师等方式,将柔性电子、神经解码算法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实践。探索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对参与关键技术攻关的跨学科团队给予科研经费倾斜,建立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5—10年)和科研容错机制,适当延长脑机接口高端人才的学术评价周期。

  第三,资本赋能增效,准入壁垒鬆绑。设立国家级脑机接口长线基金,由政府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核心技术创新。配套研发保险机制,覆盖临床试验失败风险,优化科创板硬科技企业上市通道,完善“研发—退出”投资闭环,吸引耐心资本持续注入。按照技术成熟度探索投资分级机制:早期项目以政府回购保障底线,中期引入產业并购基金接力,后期对接科创板上市通道。此外,允许科研机构知识產权资本化(ABS),吸引跨国资本共建跨境研发基金,形成“耐心资本+技术攻坚”的可持续生态。

  第四,监管护航发展,标准立规守界。脑机接口技术与人体健康、伦理道德紧密相关,制定政策时需要精准把控监管和标准的力度:既要避免标准过於严格而限制技术发展,也要避免过於宽鬆的标准引发伦理和安全问题。应尽早出台脑机接口数据管理条例,明确脑电数据归属权、使用边界及跨境流动规则,推动產业标准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人民网北京4月13日电 (记者孙阳)“AI大模型使知识获取变得容易,这将推动教育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在日前举行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教师应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专注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人民网北京4月13日电 (焦磊)4月13日,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举行开馆仪式,展出“蛟龙号”深潜体验舱等展项,旨在展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展现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 大阪世博会於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办,主题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

  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