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当我们进入老年,七老八十了,发现金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只要能混一口非常,就差不多了。
事实证明,大部分的老人,临走之前,还会留给子女一分钱,并没有把所有的钱都花完。就是农村的老人,也可能存款几万。
若是子女四五十岁了,长期处于糟糕的状态,父母一定会揪心,晚年再多的钱,住在楼房里,也是凄苦的。
一旦子女持续性犯错,父母的家业就会蒙受损失。毕竟,犯错也是要成本的,其成本就来源于父母的收入。
总有人,啃老、兄弟姐妹争夺家财、算计家里人,然后拿着家里的钱,和外人吃吃喝喝。似乎衣食父母是外人。这样的行为,对于家里的老人,打击很大。
一个叫龙聿的恶霸,就盯上了周家的田产,于是设立赌局,让周某参与。随随便便打了几次牌,周某就回家了。
官员元绛询问了很久,又反复查看契约,发现日期写在指纹之上,就判定契约是假的。按照当时的规矩,日期先写,大家认定之后,再按指纹。
子女四五十岁了,还无德无能,家业无法传承,父母也一把年纪了,撑不住了。因而,败家的样子就来了,外人还虎视眈眈。
虽然现在的家庭,对于多子多福有了新的认识,也不提倡一对夫妻生七八个。但是有子孙的家庭,和没有子孙的家庭对比,差距还是存在的。真正的差距,是内心的落差。
老人推着小车,车里坐着孙子外孙,喜欢说:“带娃好累啊。”可是老人说话的时候,脸上是洋溢着幸福的。
也有一直没有做爷爷奶奶的老人,回敬一句:“你那么累,我想累一累,都没有机会。我家那儿子,太不争气了。太失望了。”说完,老人很忧郁,甚至会流泪。
几代同堂,老人要做饭,很麻烦。但是老人乐意,毕竟一顿团圆饭,会带来好一段时间的快乐,总是有话题。
要是在古代,还有吃绝户的陋习。没有儿女的老人,家里有很多财产,导致侄儿、外甥等,互相争夺;若是连侄儿这一辈的人都没有,村里人就会虎视眈眈。
为了避免吃绝户的情况,古代一些老年夫妻,会让侄儿、外甥过继到自己名下,保证家业延续。可谓是用心良苦。比方说,北宋大臣司马光,其子司马康,本是侄儿。
看过这样一条信息:家住湖北通山县的孟阿香,一辈子省吃俭用,到老的时候,还在三个大缸里,存放了一千多斤稻谷。
可是时间在流逝,她总是比儿子们先走一步。儿子们受苦是难免的。这样的结局,作为父母,怎么不悲哀。
虽然从四五十岁开始改变命运,但是一切还来得及。要知道,总是为打翻的牛奶哭泣,那就会错过明天的太阳。
建议父母,和子女认真沟通一番,引导子女去劳动,只要手脚勤快,这个社会,到处都有工作,不会饿了自己。并且自己变好了,能赚钱了,结婚的概率也提高了。
建议子女,不要以为父母是万能的,会照顾你一辈子。总得学会独立,不要等父母走了,才发现自己走投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