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有一天公众号突然发消息提示,称我账号里有20多万积分即将清零,请立即兑换。”戴先生以为是自己充电积累下的积分,不承想刚点进去,系统就跳转到一个购物网站,上面展示着各种烟酒,还标注着特价优惠。“实际上,所谓的优惠价与正常价无异,那20多万积分,更是子虚乌有。”戴先生说。
由于工作需要,戴先生经常出差住酒店,在开发票时,有时会遇到前台拒绝提供人工服务。“扫码开票,除了提供发票抬头和税号外,公众号还会让你填手机号、邮箱等信息。”戴先生说,这加大了个人隐私的泄露风险。
本该方便的扫码服务,为何给大家的生活添了麻烦?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方面,一些商家通过扫码服务,可节约人工、时间,并可向用户精准推送广告,减少获客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公众号、小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存在转卖信息非法获利的可能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北京德恒(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敏认为,商家拒绝提供人工服务等,实质上是变相强制消费者选择扫码消费,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从个人信息保护角度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扫码的目的仅是点餐或结账,商家通过二维码和公众号过度收集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这些行为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如果遭遇强制扫码,消费者有权予以拒绝,并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进行举报投诉。”黄敏说,消费者也可选择以侵害个人权益或个人信息等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