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商业航天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5-04-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打造商业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动商业航天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正式步入战略加速期。面对全球商业航天浪潮,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不断向全世界多维度展现颠覆性创新成果,我国航天传统和新型企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探索实践商业航天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以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商业航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航天技术不断进步,新型工业技术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航天技术成果已深度融入国家众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中。商业航天发展潜力巨大,太空经济已成为新蓝海。

  商业航天是新质生产力,其“新质”特征是迅速响应国家新需求,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实施市场化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高技术跨界融合,拓宽新兴产业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将是驱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在整体实力、技术水平、发展模式、发展环境上与美欧等先进商业航天公司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加速发展时不我待。

  一是在航天强国建设引领下,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制定“中国商业航天战略发展纲要”蓝皮书,统筹好国家发展需求和产业能力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将商业航天与通信、测绘、交通、旅游、低空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创新、智能、高效、低成本、产业化的中国特色商业航天发展体系。

  二是将商业航天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运行机制,强化商业航天公司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共同使命责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汇集资源,加速形成商业航天发展新动能,更好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三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坚持国家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坚持商业机制与航天规律相融合,坚持卫星制造与卫星应用相统一,坚持航天传统企业与新兴主体合作共赢,构建基于技术创新、智能生产、创新人才、资本融合、现代管理的商业航天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准确把握商业机制创新的核心要义,建立市场化创新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遵循航天技术、航天规律的本质要求,坚持系统观、质量观、成本观,提升卫星装备的创新设计和质量保证能力,将商业与航天深度融合,探索制定“中国方案”。

  产业化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围绕“四个面向”的深入实践中,国家众多行业的新需求客观上要求商业航天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根据美国卫星行业协会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达71%,部署了2781颗商业卫星,低成本规模化小卫星制造以及人工智能卫星、数字化载荷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商业航天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体系化布局、多链条协同。构建业务要素清晰、上下游链条顺畅的商业航天全级次产业链,强链补链,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业上游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制造,产业中游的商业发射、卫星运营和数据增值,产业下游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应用和卫星服务等核心业务。按照产业化、体系化发展要求,同步提升商业航天公司“论卫星,造卫星,用卫星”的能力,产业链各核心业务要同规划、同建设、同应用,大链牵小链,增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一体化供给能力。

  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卫星应用和卫星服务的经济收入占比已超过60%,当前要同步增强卫星应用和服务公司的力量,强化应用技术创新,联合用户深度分析应用场景、开发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应用模型,将卫星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化过程中,做强产业链专业公司,培育打造商业航天科技领军企业,着力培养有战略眼光、有时代担当的企业家,吸引集聚一大批专业技术创新人才。

  卫星制造是支撑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商业航天星座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通过阵列式强卫星功能,分散式化系统风险,追求整体最优。卫星公司要建立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和快速转化机制,统筹好创新设计与低成本制造、单星研制与批量生产、经典保成功方法与新标准新规范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以型号项目为牵引、以产品化为路径、以现代制造平台为依托、以供应链塑造为保障的智能、柔性、批产化、低成本科研生产模式,通过系统协同、扁平高效的组织方式开展卫星标准化、模块化、批量化生产制造,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全面提升基于系统集优的卫星总体设计能力。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强化基于整星、星座的一体化创新设计,既要注重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输出先进的功能性能,又要强化工程化创新设计、技术经济一体化设计,输出符合批量生产、批量发射的整星集约设计构型,满足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要求。卫星产品公司要聚焦专业产品、有效载荷、关键部组件及软件,依托专业技术矩阵构建卓越产品体系,以专业化、产品化、型谱化打造专精特新。

  二是提升卫星智能柔性制造与智能批产制造能力。建设模块化、智能化、批产化卫星智能脉动生产线,领军企业要具备大批量卫星的生产制造能力,保证市场交付。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整星设计、生产制造、总测评价和在轨运营等阶段建立全流程、全周期数字化协同系统,全过程数字感知质量信息,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三是提升供应链塑造能力。构建全级次、强耦合、低成本的外协外购供应链体系,确保模块产品、元器件、原材料满足卫星生产线所需的质量标准、数量供给和低成本要求,实现敏捷配套。

  四是加快商业航天新标准、新规范建设,全面支撑和保证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物资供应、质量控制等工作,全面提高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航天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需深刻把握商业航天的商业特点与航天规律,与时俱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坚持国家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建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运行机制。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要侧重于商业航天的宏观引导,构建“桁架式”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符合国家实际的渐进式发展战略。支持建设商业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生产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商业航天既是高技术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要引导商业航天公司承担起主责主业,规避盲目追逐热点风险、投机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确保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成立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协会,牵头制定新兴产业发展公共规则,引导公司有序健康发展。成立商业公司共同体发展联盟,建立纵向融联、横向竞联的共赢发展模式。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行商业航天专项债券,建立国家级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引导中长期战略资本注入商业航天产业,推动优质商业航天公司股改上市。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