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书很难做但如今依旧值得”|DOE十周年特刊幕后

时间:2024-11-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如今这个年代,当我们啜饮咖啡、茶或者法国白兰地时,我们极少讨论诗歌、书籍和哲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如果我们讨论这些,咖啡和法国白兰地将会变得很有格调。”

  我们现在越来越常用“下沉”这样的词形容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特别是谈到书的时候。但这样的词在网上出现一万次之后,你会发现情况并没有改变。

  今年年初,真的有一群人向 Steppy 传来这样的讯息。2024 年是 DOE 成立的第十年,DOE 的成员们决定做点什么,为这十年做一些记录。

  2014 年,DOE 创立于上海街头,他们一直以「BE FORMLESS」为品牌核心哲学,经过十年的历练,成为上海街头文化的城市地标。| image:Steppy

  现在想起来依旧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在十个月之前,只是一列长长的名单,一页复杂的行事历,而在这 10 个月里,从 0 到 1,从 1 到 10,DOE 与 Steppy 一起日夜编辑完成了这本书。我们是刻录这则十年故事的编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不知不觉积累了许多故事。

  是的,“做纸媒”已经成为了公认的奢侈品。这段珍贵的旅程告一段落,我们以亲历者的角度与大家谈谈这几个月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一些值得被大家了解的故事。

  第一场采访顺利结束了,我能感觉到僵直的身体放松了些。此时屏幕另一头的 Michael Lau 点击着屏幕,最后问我们:

  后来我们发现,Michael Lau,这位香港知名玩偶设计师,在生活中很少接触电子产品。甚至在与其他品牌单位合作时,他依旧会用手稿的形式沟通想法。

  Michael Lau 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如果前面的桥段让你感觉这像是一位光环加持的桀骜艺术家,其实不是的。

  聊天里,Michael Lau 谈起二十多年没有停笔,我忍不住问他,“你会有疲倦的时刻吗?”

  Michael Lau 在对话的过程中穿插着各种玩笑,这是他作为“教父”以外的一面。与名气无关,近距离地接触,眼前的他依旧是一个思维开放,心思活跃的创作者。

  我们时常因为那些厉害人物的光环而觉得对方遥不可及。但透过光环,你会发现他们是如此真实、内敛、接地气。当 DOE 十周年特刊的议程开启之后,这件事被反复验证。

  七月初,阿那亚人山人海,这片土地因为马寅的运作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听到我们要去采访马寅时,一路向我们介绍他。

  “中产乌托邦”“孤独图书馆”“北岸礼堂”...这些“网红”艺术建筑给阿那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在一个小时的聊天里,马寅完全不谈成功道理,他现在在乎的是:“我还需要观察到更多些什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马寅偏爱淡季的阿那亚,他说在人流量不多的时候,才是阿那亚想象中的样子。现在阿那亚逐渐变成一个景点、像一个度假区,马寅开始想让阿那亚找回自己的本意——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让阿那亚回归社区。

  在采访马寅之前,我们先与 Himm 会了面。作为 DOE 的创始人之一,除了过往媒体塑造他生人勿近的气场,我们也会因其“创办了中国第一本街头杂志”的履历而有压力。不过在聊天中,这种压力感逐步消退,我们看到了 Himm 更真实、更接地气、更具人文关怀的一面。

  过去十年,DOE 一直在变化,Himm 也一样。我们从 2014 年 DOE 的选址开始谈起,聊 DOE 的对外合作、聊 Himm 对于 DOE 的愿景、还有各种行业乱象……过去 DOE 是他态度、审美的表达,但 Himm 现在常把 DOE 看成一种责任。为了员工,他希望 DOE 是一个很健康的品牌。

  如果说 Himm 负责 DOE 的形象与美学,另一位创始人 Terry 则主导着 DOE 的逻辑思维。他关注数字、商业规划、管理,在团队中把控着更加理性的部分,也是 DOE 对外较少提及的部分。但当讲完各种模型、系统、决策之后,Terry 转而谈起他对于心理学、东方哲学的内修。

  最近的三四年里,Terry 对东方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受到淘洗的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与此同时,Terry 还在攻读伦敦国王学院的心理学学位。或许他身上那股沉静的气质,也是源于此。

  Terry 正经历着去芜存菁的过程,这位当年追 Hype 单品的年轻人,如今攻读心理学,研究东方禅宗,他说:“我不想变成那种夸夸其谈讲大道理的长辈。读心理学,是希望能给周围的人,还有我的下一代有价值的情绪和引导。”

  在书的前言里,Terry 写到:“DOE 的上海铜仁路店跟我的女儿同岁,上海新天地店跟我的儿子同岁,看到现在经常跟我拌嘴的两个孩子,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

  做书的那阵子,为了了解 DOE 背后的“无名氏们”,我们来到 DOE 在上海的办公室(DOE,在英文俚语中的意思即是无名氏)。有趣的是,两次会面当 Himm 要引荐 DOE 的同事给我们认识的时候,如果有的话 Himm就会强调:“他从大学毕业就来 DOE,一直到现在。”

  这是一个非常强调人的团队,当与这群“无名氏们”接触之后,答案不言自明。有个细节是,当天下午的谈话不论创始人 Himm 是否在场,所有成员的状态都不会因 Himm 而发生改变,大家依旧在自由表达,甚至会互相辩论、碰撞。这种真实的形态,让人多少能窥见 DOE 是一个怎样的品牌。

  当我们搬出特刊中「勿贪婪」这一章节主题时,Sherry 毫不忌讳地讲出了自己的心声,尽管 Himm 就坐在她身旁。在 DOE 工作的 8 年时间里,Sherry 从一名咖啡师成长为餖咖啡板块的运营搭档,现在她主要负责餖咖啡社媒日常内容的宣发。而关于创作内容,Himm 不干涉。

  会碰撞、会互相辩论的是 Code 和小徐,前者从大学毕业就来到 DOE,已经任职十年,后者还没毕业就已经加入 DOE,任职也超过七年。他们一起从无到有建造着一个轻松有活力的新品牌——SERVINGYOURNEEDS,各自感性的想法总会交织碰撞,他们辩论的主题常常围绕产品的设计、款式、颜色等等。

  两位确实在我们面前讨论了起来,就像桌子另一头来访的编辑不存在一样。Himm 笑着对我们讲:“如果一直没有摩擦,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DOE 需要这样感性的人,才能好好创作,他们不用考虑生意,我和 Terry 来考虑就好。”

  SERVINGYOURNEEDS:从对本质需求出发,希望用轻松与幽默的方式带来足够日常的产品,供给短暂的生命力。| image:Steppy

  坦诚讲,从编辑严谨的层面,如果是 Himm 单方面描述对于团队其他成员的信任,这个故事会略显单薄。但当我们从 DOE 办公室离开时,语言之外的东西成为了强烈的印证。此地的氛围,每个人的状态,这些无法粉饰的真实构成了真正的 DOE。

  我们最先认识的 DOE 成员是 Nero,在阿那亚。她在 DOE 工作了七年,从咖啡师做起,现在是 HOUSE OF DOE 的负责人。HOUSE OF DOE 开业已经两年了,“我和 Himm 和 Terry 在这里见面的次数加起来大概不超过 5 次。”我们的直觉反应是:这怎么可能?直到 Himm 对我们提起,上次他来这已经是一年多以前,关于 DOE 在阿那亚的方方面面,他完全信任 Nero 的决策。

  在阿那亚,我们跟 Nero 相处的时间最久。现在回想起来,还想感谢她带我们在阿那亚食堂吃的那顿午饭。Nero 很热情,她会向我们介绍阿那亚的各种事物,走在街上还总会遇到有其他人跟她打招呼。虽然她只在这里生活了短短两年,但这一切就像 Himm 后来和我们形容的一样,Nero 就是 HOUSE OF DOE 的门面。

  这群无名氏们、这个团队未来会走向何处?我们似乎在 Himm 这里找到了答案。在不止一次地谈及 DOE 未来的构想时,Himm 每次的想法都是一样——和品牌规划无关。

  “我很希望大家能在这个公司退休,在 DOE 完成这个很重要的人生节点。人不可能永远工作,如果公司能让这些同事在这里开心地退休,这个公司就成功了。”

  在网上看到各种品牌联名合作的宣发内容,我们常常会看到类似的说法:大部分品牌都会讲“这是基于彼此的创作、是一场一拍即合的共创。”

  “他很有意思,之前悄悄来我们上海店里逛过,没让我们知道。”说起 DOE 与 nanamica 之间的合作,一向高要求的 nanamica 创始人本间先生对合作方自然有自己的标准。一开始得知 DOE 的存在,本间先生选择观察,当他自己到 DOE 的门店亲身体验之后,真正肯定了 DOE。

  Himm 和 Terry 现在觉得,能得到品牌创始人本间永一郎的认可,应了那句“日久见人心”。

  转眼 6 年过去,DOE 不但代理 nanamica 的产品,而且已经和 nanamica 推出了三次联名合作系列(也是 nanamica 首次和中国品牌达成联名)。甚至不少同行都会请教 DOE 如何才能与 nanamica 达成合作。因为后者一直以来很少会与其他品牌展开联名合作,更别说能有机会接触到本间永一郎本人。

  如今,DOE 与 nanamica 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或许是双方磁场相近,他们已经成为了常来往的合作伙伴,工作之外,他们还是饭桌上的忘年交。

  nanamica:以“UTILITY”和“SPORTS”为关键词,通过高水平融合时尚和功能性,提出了超越流派、年龄和性别的中性设计的“现代标准服装”。| image:Steppy

  和 DOE 熟络得很快的品牌还有 Patta,前不久双方时隔五年开启第二次合作企划。很巧,今年是 DOE 的十周年,也是 Patta 的二十周年。我们在和 Edson(Patta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聊天时,他会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身上,几乎不谈品牌,没有干巴巴的商业互吹,反而更愿意描绘那些 Good old days。

  Edson 说话直接、爽快,“不用说,我们把 DOE 当成兄弟来看。”上次来中国,Edson 与 DOE 的成员们会一起唱卡拉 OK、一起讨论下一代、一起找美食。派对散场,他们已然成为了“可以睡在对方沙发上过夜”的好兄弟。而关于合作,那都是后来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或许正是因为合作里带着人性、不盯着生意,DOE 和 Patta 才能玩得这么好。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必好玩的人、有想法的人自然会聚在一起。

  “Patta”在苏里南语中即为“球鞋”的意思,2004 年,热爱球鞋的 Edson 和 Gee 在荷兰一同创立了品牌 Patta。以球鞋起家的 Patta 在这 20 年中不再只是一家球鞋店,它已然构建出了一个关于社区、音乐、运动等等的多元载体。| image:Steppy

  还记得一个出差的深夜,我把自己关在酒店里写稿,低垂的双眼往向窗外,只看见一个灯火渐渐熄灭的陌生城市。

  我想那个时候我确实捕捉到了某种幸福感。“当下已经没有什么任性的空间了。”我脑海里时常闪过这句话。

  当然了,那个高唱理想与品质的纸媒时代早已退场,我们与越来越快的信息节奏周旋,见招拆招。然而在这个 30 平米的酒店房间里,我感受到了时间变慢的质感,随后写下 AKOG 的 Felix 身处秘鲁的见闻。这是这本特刊中倒数第三个故事。

  “当下已经没有什么任性的空间了。”但此刻,天花板上暖色的孔灯射向屏幕,我却感受到如此地充盈和踏实。

  A KIND OF GUISE:简称 AKOG,成立于德国慕尼黑的服装品牌,坚持以小规模高品质的生产方式制衣。| image:Stepp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