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引进这些西方最新的文艺复兴艺术史个案研究的意义,就是在中国进一步为文艺复兴艺术史建立完整的研究基础资料作前期准备。
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回望文艺复兴,就是在开阔视野,让没有国别限制的艺术史不断激励艺术的新的想象与创造,对于当代艺术的观众而言,理解了文艺复兴,当代艺术也就变得不再困难。
在物质文化研究的启发下,该书以艺术作品为中心,将作为物的艺术作品放置在社会历史情境中进行讨论,摒弃了纯粹的风格鉴赏,使得艺术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是对艺术史写作方法的重要变革,也是文艺复兴“新”艺术史的“新”之所在。
传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主要以瓦萨里的《艺术家的生活》(Lives of the Artists)为原型,描述从13世纪开始至晚期样式主义的艺术发展,强调文艺复兴艺术的三个伟大中心,从佛罗伦萨发源,然后在罗马和威尼斯发展至高峰。
这类写作方式,往往是按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天才艺术家传记,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作为新艺术史学者,坎贝尔和科尔的视野从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扩展到意大利各地,包括那不勒斯、帕多瓦和巴勒莫,反对只关注杰出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的传记体艺术史写法,转而讨论艺术的功能、社会意义、生产方式、制造地点、赞助人的利益、观众的反应和艺术家角色的变化。然而,不同于其他许多新艺术史学者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关注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忽略了艺术的传承,以及艺术家个人形式风格上的创新。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以1400-1600年间的意大利艺术为写作重点,并且补充了早期巴洛克相关的材料。这本书还独创性地将这最重要的200年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划分,每个阶段为一章,每章都有一个主题性的标题。这种独特的编年方式摆脱了以杰出艺术家或地区为中心组织材料的传统方式,使艺术作品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通过比较在意大利不同地方同时产生的艺术作品,这本书的写作既呈现了当地传统中最独特的东西,同时也突出了各城市之间出现的共同趋势。
在第四章《1420一1430年:透视及其不满》中,作者以保罗·乌切罗(Paolo Uccello)和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作品为例,将肖像画置于在更广泛的社会政治、以及个人和集体的记忆之中。
在第九章《1470-1480年:什么是自然主义?》中,作者对于自然主义风格论述汇集了北欧的影响、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艺术实验和威尼斯油画技法,不仅聚焦佛罗伦萨或威尼斯地区,而且探讨了意大利绘画的总体发展趋势;不仅突出了1470一1480这十年间艺术风格特征,而且从经济、文化和政治各方面考察了可能引发这种风格的因素,包括赞助人的角色、图像的地位、观众的作用和艺术品制作方法的问题。
在这样的写作逻辑中,每个章节都涵盖了杰出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和不同城市的艺术传统,其中探讨的主题又与贯穿全文的更大主题联系在一起。
在第十六章《1540-1550年:文学化的艺术》中,作者重点探讨了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雕塑《珀尔修斯和美杜莎》(Perseus and Medusa)。他们在论述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切利尼的这件作品与巴乔·班迪内利的《赫拉克勒斯和卡库斯》(Herculesand Cacus)进行了重点比较,阐释了切利尼的作品为何比班迪内利更具有创新性。
有趣的是,他们还通过两件作品的摆放位置,揭示了切利尼对班迪内利的挑战:这位艺术家幽默地将美杜莎安排在大力神的视野之下,用“美杜莎的凝视将对方变为石头”这个典故,隐喻自己的杰作将班迪内利的作品变成了普通的石块。在此,作者还引用了布龙齐诺(Bronzino)的诗佐证。这样的分析将佛罗伦萨艺术置于16世纪中期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脉络之中。
通过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写作方式,坎贝尔和科尔使读者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一种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堪称当时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正是因为这种创新,人们对文艺复兴的关注始终存在,500多年前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具有令人感动和震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