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大运河蜿蜒千裡,垛田形态各异,洪泽湖烟波浩渺,赤山湖层次分明——9月10日,随着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產名录,江苏已有裡运河—高邮灌区、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洪泽古灌区、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项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產名录。这些歷经千年依然发挥效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凝聚了祖先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至今仍在灌溉、防洪、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治水智慧在世界面前的又一次精彩展示,也是句容水利工程第一次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在马来西亚举行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现场,句容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张雨路见証了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遗”成功的激动时刻。他表示,赤山湖灌溉工程涉及到湖长制、堰长制、生态红线等规划观念理念,从1700多年前延续至今,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赤山湖灌溉工程的“申遗”成功,是我国治水理念传承发展思路的一次世界推介。
世界灌溉工程遗產是2014年设立的文化遗產保护项目,旨在梳理和认知世界灌溉文明的歷史演变脉络,挖掘古代灌溉工程的歷史价值,促进灌溉工程遗產的保护和利用。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江河交错,水网密布,水资源极為丰沛。江苏的简称是“苏”,正如其繁体字“苏”的结构所印証的,江苏是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早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高邮龙虯庄遗址上,人们就发现了最早的栽培稻。发达的稻作农业离不开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先民们在江苏大地上创制一系列灌溉工程,為后人留下宝贵的水利遗產。目前,江苏已经拥有四项世界灌溉工程遗產,闪耀着古人因地制宜的水利智慧。
赤山湖灌溉工程始建於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针对句容当地“丘圩并存”地势,创造性地构建了“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三维治水体系,实现了全流域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工程包含了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磐石水则”及科学管理体系,至今还在灌溉着7.7万亩农田。目前,赤山湖灌溉工程的13项遗產中,有8项依然能发挥原有功能,体现了其设计的科学性与耐久性。
灌溉面积超过50万亩的裡运河-高邮灌区是我国首个依托运河的世界灌溉工程遗產。高邮市水利局局长李江安说,其水利体系由高邮湖、裡运河及灌区三大功能区组成,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实现水在“高邮湖—裡运河—高邮灌区”之间调配,最终达到灌溉目的。
起源於唐代,发展於明清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国内外唯一的湖荡区高地旱田灌排系统。兴化市水利局局长冯建祥介绍,唐代以来,兴化先民通过“挖泥堆垛,垛上种田”的方式应对水患,实现了排水、灌溉、防洪、航运等復合功能。这一独特系统灌溉总面积达52.88平方千米,是低洼地治水智慧的杰出典范。
源自东汉建安四年的洪泽古灌区以洪泽湖為水源进行取水灌溉。淮安市洪泽区水利局副局长陈万学介绍,作為大规模蓄水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洪泽古灌区最早為陂塘灌溉系统。明代时,為了保漕济运,形成规模巨大的洪泽湖水库。目前,洪泽古灌区控制灌溉面积达48万亩,洪泽湖灌溉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是苏北地区农业生產的重要保障。
作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镶嵌在山川大地之间的灌溉工程遗產至今滋润着万顷良田,在农业灌溉、区域防洪、生态调节等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在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沉建强看来,灌溉工程遗產不仅仅是水利设施,更是融合工程智慧、管理哲学、人地和谐、民俗信仰的文化瑰宝,成為承载千年水文化的精神地标。
素有“中国第一歷史文化名河”之称的秦淮河,其源头之一就是赤山湖。句容市史志办公室主任胡文成说,赤山湖的水脉贯穿古今,聚合了湖熟文化、秦淮文化等多种区域文化。湖熟文化被称為“南京第一缕文明曙光”,其最早发现的一处文化遗址就位於紧邻赤山湖的湖熟古镇。张雨路说,赤山湖灌溉工程还体现出卓越的水利管理智慧。《景定建康志》中就明确了“湖长”与“堰长”协管制度、围垦禁令与连坐制、传食田制度等,甚至对“湖长”这一超前卫的提法,也展现出古代法制与管理智慧对当代水利的深远啟示。
“裡运河—高邮灌区与高邮古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每一个歷史节点,灌区农业都促进着高邮地域文化的发展。”李江安介绍,从龙虯庄遗址开始,高邮的每一个文化印记都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脉。邮驛文化、运河文化、裡下河文学流派等高邮文化名片的形成和发展,都得益於灌区对高邮古城的守护。
在兴化,垛田不仅仅是灌排体系,更是展示兴化民俗风情的生动窗口。冯建祥说,垛田修筑对兴化的民间文艺、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產生深刻的影响。比如,為了适应垛田之间水浅的特点,垛田间来往的木船底平、方头、方尾,造船工艺独特。垛田人家在感恩水的同时,又敬水畏水,演化出对治水英雄的崇拜,形成了三王龙灯会、“祀龙王消弭水患”等独特民俗。
漫步洪泽古灌区,满目可见的除了水工设施,更有石碑、石刻、铁制镇水兽等大量不可移动文物。洪泽湖大堤上保留着五隻铸於清代的铁牛,吸引文物爱好者前来一一寻访,打卡拍照。“古人观念中,铁牛能够镇水,减少水患发生,保証周边水利灌溉和农业生產。”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李德楠解释道。陈万学告诉记者,洪泽古灌区拥有1800多年漫长歷史,形成了责任明确的“工交”制度,“文武结合”“官民结合”的堤防管理体制,合理严格的闸坝泄水制度,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灌溉工程遗產与水利文化、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大学歷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產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高度评价灌溉工程遗產,“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文化与自然遗產,是一种功能性遗產,因此,灌溉工程遗產的保护与利用,核心在於实现古今智慧的有机融合与创新转化。既要延续其千年水利功能,又要深入挖掘工程科技价值、歷史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经济价值,使其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地针对灌溉工程遗產都已先后出台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办法、条例以及利用规则。高邮市出台《“裡运河-高邮灌区”灌溉工程遗產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禁止行為,為遗產提供制度保障。泰州市出台《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系统规范垛田的保护规划、管理及利用传承,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句容市通过关闭污染企业、实施生态治理等举措,改善区域环境,為遗產保护提供生态基础。
灌溉工程遗產保护的核心内容,是其所承载的治水用水理念、科学内涵及歷史文化,以延续水利功能為首要目标。高邮灌区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產后,率先啟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实现灌区数字化管理,践行“防不足、泄有余”的千年治水理念。同时,创新推出“用水早知道”服务品牌,裡运河—高邮灌区管理处给闸洞配上二维码,农民微信一扫,就知道什麼时间开闸、什麼时间关闸,用水早知道、农事早安排。高邮界首镇农民卢登荣说,闸洞配备了自动化控制闸门,种田省钱又省力。
对於普通人来说,该如何认识灌溉工程遗產呢?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俊认為,对普通人来说,灌溉工程遗產作為一种“活态”遗產,它是我们的生存之基、文化之根,“它展示了古人卓越的工程技术、系统思维和生态智慧,因此它也是一本‘教育之书’。”在她看来,倡导公眾参与与文旅融合是弘扬遗產价值的长效机制。
“菜来了,芋头烧肉!”今年兴化千垛菜花旅游季期间,千垛镇东旺村进村大道两侧,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农家乐敞开大门、热情迎客。国兰农家土菜馆业主蒋忠维端出一盘盘农家菜,客人大快朵颐。在一路之隔的千垛景区,油菜花绽放,游人如织。如今,东旺村内有约100家农家乐、40多家民宿,全村旅游年收入近2000万元。
此外,句容建成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举办骑行大会、铁人三项赛等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使水利遗產成為多功能自然保护地。洪泽古灌区结合三河闸水利风景区、河工风情小镇等开展文旅活动,有效促进遗產综合利用。
贺云翱说,灌溉工程遗產与文旅融合,关於在於“连接过去与现在”——既要让游客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这些智慧对当代生态、农业、生活的影响。通过“故事化解读、场景化体验、数字化赋能、多元化业态、教育化传承”,让更多人从“看奇跡”变成 “懂智慧”,最终实现“爱遗產”,真正让灌溉工程遗產“活在当下,传向未来”。(於锋 徐寧 吴琼)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