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024年以来,A股市场指数快速下行,由于临近春节长假,市场阶段性呈现非理性定价特征,资金面负反馈逻辑持续。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集中敲入、两融、股票等可能带动资金面负反馈的事件性因素成为投资者对后市行情进行研判的基准性假设,集中出台的稳增长、稳市场、稳信心政策效用明显下降。
2023年国内经济整体实现平稳收官,各关键性指标均圆满实现。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GDP全年实际同比增长5.2%,实际同比增速较上年抬升2.2个百分点并完成了年初设定的5%左右的增速目标,同时2023年第四季度国内GDP实际同比增速较上一季度抬升0.3个百分点至5.2%,虽然低于预期但经济环比增长动能有所抬升。
从经济增长动能看,供强需弱特征持续,地产投资仍对国内信用周期上行形成显性制约。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月度工业企业盈利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增长16.8%,1—12月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降2.3%,排除低基数效应正向贡献,国内工业企业运行呈现生产修复进程有所提速、价格端负向拖累减弱的量价齐升格局。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国内制造业PMI指数环比上行0.2个百分点至49.2%,结束此前连续3个月的持续下滑格局,且好于季节性表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上行0.3个百分点至50.7%,连续2个月环比上行。
整体看,国内经济基本面修复偏慢,结构性矛盾仍制约经济内生性增长动能的持续上行,但经济复苏动能已经出现抬升迹象,且宏观政策端仍在继续发力,比如央行在1月24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月25日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
从结构性角度看,1月份A股市场指数运行过程中结构分化特征明显,且主要表现为权重指数韧性更足,股指期货对应的四大现货指数中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较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的韧性优势突出。关键性驱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数下跌过程中股指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集中敲入窗口打开且结构上更多挂钩和中证1000指数,虽然冷静分析,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存量规模非常有限,但发行方在产品敲入前后的对冲行为仍给市场情绪造成了较大影响,使得和中证1000指数现货和期货市场共振走低。比如1月22日IM、IC的9月合约大幅下跌且基差(现货-期货)快速放大,可能是发行区间处于2023年2月至4月中旬、敲入档位在80以上的股指自动赎回型期权产品当日集中敲入,发行方股指期货多头存在被动平仓情况。
二是资金面1月窗口期内“类平准”资金持续呵护市场且入场方向更加聚焦权重板块,以沪深300ETF为代表的权重宽基ETF持续迎来大额净申购,同时消息面上,近期管理层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也利多低估值红利板块。
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后中国证监会、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等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主要发力方向包括“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并鼓励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等回报股东的举措,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强化常态化退市制度下的“应退尽退”举措。
此外,中国证监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
客观来看,无论是央行的超预期全面降准落地还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各相关部委的资本市场改革举措,都未能够有效阻断资金面负反馈,已经逐步进场的“类平准”资金仍难以带动其他增量资金入场的积极性,市场情绪实质性改善相对有限。
整体看,国内经济基本面修复背景下,资金面负反馈驱动A股市场在元旦节后持续下行,尽管其间“类平准”资金持续入市同时稳增长、稳市场、稳信心措施持续落地,但目前看市场情绪有效企稳仍需要时间。当前A股超跌已成为市场共识,但市场对指数底部是否已经探明存在分歧,年前期指市场行情不确定性仍然偏大,建议短线投机交易多看少动、观望为主,期现套利策略可以关注期货端贴水显性放大背景下的反套机会。